数学老师教学计划

时间:2025-02-05 08:10:49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合集15篇)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合集15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老师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位数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刮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刮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没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教学用具:

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四、教学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2

一、 学生学科学习质量现状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140名。学生大部分比较喜欢数学,有一种积极探索问题的意识,课上一部分同学状态较好,课堂气氛活跃。一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基本上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理解能力较弱,且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计算能力差,不会检查,不及时改正错误等等。学习时间保持不能长久。但学生们还是比较听话,能按老师要求去做。

四(1)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课上积极发言,课后作业按时认真完成,书写干净、整齐,学习态度端正。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集中精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计算比较准确。但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的运用概念去解决 ……此处隐藏16881个字……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没有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进而遗忘很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会模仿,不会举一反三,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二、教学目的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数学理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对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式、分式、数的乘方和开方的概念;中我他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能灵活的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了解集合、元素、子集的概念:了解区间的概念,能够利用区间的形式表示简单的数集。

四、教学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号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3、搞好单元测试,对阶段性的考试进行分析。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班级情况分析

三(1)班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4人。原班学生46人,新转入田国琨、孙图珖、缪路瑶3人。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头疼的是学困生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甚至怎么讲解引导都学不好。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上学期参加学校统测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全班47人参考,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4分。100分的6人,90至99。5分的36人,80至89分的5人。平均分95。2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89。36%。

下学期全县统测,全班46人参考,最高分100分,最低分 57。5分,100分的4人,90至99。5分的35人,80至89分的 5人,70至79分的 1人,50至59分的1人。平均分94。71分,及格率 97。83 %,优秀率84。78 %。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测量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措施。

1、对学困生多关心爱护,耐心辅导,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2、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更好的培养学生。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5、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6、充分发挥小组长的指导作用。

7、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8、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9、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搞好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品德修养。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时、分、秒 8课时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6课时

第三单元 测量 16课时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4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8课时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8课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6课时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6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8课时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6课时

新课讲授64课时,练习课34课时,复习课28课时,检测和机动18课时,合计144课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